廣州演藝公司試論中國產業發展與演藝產業鏈
廣州演藝公司試論中國產業發展與演藝產業鏈
2011 年 5 月 11 日,中宣部與文化部聯合下發了《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》( 文政法發〔2011〕22 號) ,一年以后,“全國文化系統承擔改革任務的 2102 家國有文藝院團中,已有 2061 家完成改革任務,完成率超過 98% 。在已完成改革任務的院團中,轉企改制院團 1249 家,占比 61% ; 撤銷院團 435 家,占比21% ; 劃轉院團 377 家,占比 18% 。雜技、話劇、歌舞類院團基本實現全行業轉企改制”①。對于一個長期處于“父愛型”體制之下的龐大行業來說②,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,為我國演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、奠定了基礎。但是,對于演藝管理體制的再造和我國演藝產業的發展來說,這僅僅是個開始,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。
廣州演藝公司(凱星演出)認為首先,雖然改革是分領域、分階段逐步推進完成的,但是在體制設計上仍然缺乏有效的過渡,“國家的歸國家、市場的歸市場”,呈現出“兩極并存”的狀態,未改革的領域仍然受過緊的控制和干預,已經改革的領域又過于放任地交給市場,缺乏“第三方”中介制度的設計和社會力量的引入③。
廣州演藝公司(凱星演出)認為第二,當前政策的主流仍然過分迷戀所謂“文化航母”。為改革而改革、盲目地“規;、集約化”、靠外力實現“集團化”的傾向存在著巨大的風險,如此可能會進入另一個死胡同,陷入“雖不死卻僵”的尷尬局面,從而錯過了大好的發展時機。所謂“跨越式發展”可能也只是一種美好愿望罷了。
廣州演藝公司(凱星演出)認為第三,當前政策雖然為中小型民營資本打開了入口,但是并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,中小型民營資本在演藝產業發展中仍處于邊緣地位,其重要性仍然被嚴重低估。依托傳統演藝資源組建的“演藝集團”,其優勢在于豐富的演藝人才資源、劇目資源和劇場資源,但劣勢也非常明顯,如演出策劃能力不足、劇場經營管理落后、市場營銷不足、演藝產品開發能力差等,如此雖然面對著市場,卻仍與市場隔著很多不可逾越的環節,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市場,無法融入市場就難以進一步推進改革。
針對上述可能存在的問題,我們提出了“演藝產業鏈”理論,完整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產業發展成熟的標志,演藝產業鏈是一個讓政府力量、大型集團、中小型企業、非營利組織等各種力量和諧共存的、良性循環的生態鏈。
【編輯 廣州演藝公司 凱星演出 李詩詩】